Monday, December 26, 2011

Twelve days of X'mas (5)

在Vegas的最后一天以吃喝开始。十二点check out,要不是教授叫醒我,我十点半都睁不开眼。女人们轮流洗漱化妆紧张得跟打仗没有分别。Yelp上头找了间叫做Barrymore的餐馆。发现如今口碑好的馆子都在The Strip之外,这是为啥?

龙虾焗通心粉,炸鱿鱼圈,三文鱼,猪肉三明治,龙虾三明治,Steak Frites,当然还有特供小熊的蔬菜通心粉。一桌子人罔顾昨晚一点才解决许多食物的事实,再接再厉地风卷残云。饭后咖啡加巧克力蛋糕。糖是结晶在一根小木棍上头的,很是精致,像高级棒棒糖。小熊把木棍插在头上,与布丁家SUV上的两个驯鹿角相映成趣。

为了吃喝,彻底放弃了Boxing day逛街。小鱼和铃铛都有斩获,其他人则连包的影子都木有看到。

陪布丁和电钻到他们几年前结婚的那个wedding chapel旧地重游。天很凉,太阳很大,吹着小风。布丁和电钻甜蜜kiss,这对人实在太有爱,好看得要命。

在Vegas的这一天同样以吃喝结束。六个多小时堵车之后,我们振作精神奔赴海哥星光大道,于半夜十一点消灭了一些火爆鹅肠,咸蛋丝瓜,羊肉串和烤鱼。北京酸奶堪称完美的收稍。

Sunday, December 25, 2011

Twelve days of X'mas (4)

话说本次去Vegas,打包很失策,严重underdressed,同去的美女们盛装出行,亮晶晶缀片Tee皮草豹纹皮短裤皮背心超短玫瑰裙Fedora帽子一手四五个大戒指加蓝色指甲油,合影看起来明明就是路人我腆着脸拉着明星拍照。太伤自尊了……

头天发现没有买张宇的门票。大惊失色。还好居然在wynn自己网站上找到最后几张便宜票,用手机磕磕绊绊地买下来。我不是林忆莲的歌迷,却非常喜欢张宇和黄小琥。知道能去,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Wynn的场地比MGM不知道高明多少。简直可以演音乐剧。两个歌手也都是实力派。两人的歌,我居然每首都会。可惜本剧场名叫encore啊,演唱会居然没有encore。两人之间,张宇是比较能够炒热场子的,笑话一个接一个。陈升一首鼓声若响,被他唱成了搞笑版的恰恰恰。师太还是驻唱范儿,不知道是否因为当天还有第二场(抢钱啊!),不断把话筒递给观众,感觉上有点儿弱掉。师太应该是有些socially awkward 的人吧。没有荧光棒,张宇让观众挥舞手机,效果很好。教授说这是unintended usage,一个研究课题来着。

晚上四处寻找食物。之前看的oyster bar原来是个十几个座位的小bar。队伍排得老长,眼看四十几分钟也都不一定能搞定。只得作罢,点了每个diner都会有的早餐食品来吃。煎蛋、肉饼、吐司、chili、牛扒、烤土豆、Waffle、鸡翅膀…… 饿惨了的人吃得非常高兴。

Saturday, December 24, 2011

Twelve days of X'mas (3)


人,大衣和鞋子满满当当塞了一车,压迫得该枚suv顿显身量娇小。路上堵得不算厉害,四个小时一晃而过,连沙漠风景都很顺眼。大家七嘴八舌抢着说话,有小时候春游的感觉。惟有美女小鱼,睡了一路,巴掌大小的脸上架着副大大的黑超,歪头仰脸,叫我错觉她是睁大眼睛含情脉脉地望了我一路。

林忆莲已经45岁了,居然一口气劲舞七八首歌,真是体力狂人。演唱会从舞美到编排都很有诚意。唱到一半,满天飘起红绿色的巨大气球,满场观众都跳跃争打。林忆莲还在保安簇拥下到台下走了足足一首歌。

音乐总监原来就是伦永亮。这个胖胖圆脸的男人一脸兴奋,更在音乐会结束,观众散场时候高歌一首圣诞快乐。回头看台上,林忆莲与他笑眯眯拥抱。之前看过的八卦似乎在这一刻得到证实。

Friday, December 23, 2011

Twelve days of X'mas (2)

半个办公室是空的。想要中午开溜应该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吧。躲在办公室里关起门磨洋工。拖延症再次发作。今年剩下的FSA倒是搞定了。

开始看法证先锋2。前几集里Dr. Koo和汀汀幸福到近乎肉麻,我心想编剧应该没那么好心,果然没几集汀汀就挂了。粤语真是肉麻的语言。这些台词要是配音成普通话,观众应该鸡皮疙瘩掉一地才对。结论是tvb电视剧还是要看粤语版。

Sasabune和以前的同事午饭,太阳晒着,简直只想拖延时间到下午三点。寿司一如既往地好。是因为季节的关系吗,鱼都肥得厉害。螃蟹卷相比之下简直都失色了。

回家发现冰箱透着一线光,早上没关紧,大惊失色,耿耿于怀。

Thursday, December 22, 2011

Twelve days of X'mas (1)

眼看就要过节,居然被迫全速工作。天黑得忒早,下班开出车库,就看到满街肥皂泡似的彩灯,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泡泡像漂浮在掉光了叶子的枝杈上,很童话,很应景。

大冷天,日式小火锅是最好的晚饭。汤暖、肉香、蘑菇鲜、白菜脆、米饭甜。麻婆豆腐、松茸淮山炖排骨。如今渐渐理解体会到家庭主妇的难处:顿顿换花样简直可以折磨到人憔悴。吃饭的人一多,更是众口难调。佩服妈妈和外婆。

上班的亮点是:秘书每天换着花样带来甜品。黑巧克力、白巧克力、cookie, biscotti, 杯子蛋糕,简直叫人无法招架。咖啡配着甜品一杯杯地灌。明明好多事情要做,手还是很欠地去翻阅无心法师。青城山荒芜了,顾大帅的儿子如今成了小将,好不沧海桑田。

J.Crew 30% off, 每天都忍不住进去兜一圈才出来。很难有收获,还是忍不住再去逛一圈。

这样的流水帐很久没有写了,写到明年回来上班好了。凑个twelve days of x'mas。

前天剪的头发:誓将逆生长进行到底……

Thursday, September 29, 2011

最近

顺应潮流把步步惊心的小说给看了。写得真抓人,害得我一晚上看完,第二天又回去看。虽然烦若曦自苦,烦老八虚伪,架不住这个小说写得心思缜密。再看华人上对于电视剧的评价,如骨鲠在喉。盼能远离尖酸刻薄的这些人。

若曦自从穿越回去,一辈子殚精极虑就是想找大树靠,安全度过一生。算来算去,最后死在所有阿哥头里,比八阿哥还死得早。早知如此,还不如和老八好好过上十几年。虽然我实在讨厌老八吧。

浪费了不少时间把小说前后细节一一对比。其实不理解自己为啥对这部小说居然有点儿着迷的意思。或许因为我也曾经成天想得太多?

生活中其他事情乏善可陈。盼能永久远离不慎认识的一两个假到完全超出我想像的姑娘。盼能与工作上huge ego的各路神仙相安无事心平气和地相处下去。盼快点儿找到合意的房子。

Sunday, August 7, 2011

洛杉矶拉面总结


本文提及的日式拉面店分布于南加四个日本拉面聚集点:Little Tokyo, West LA (Sawtelle), Torrance/Gardena and Costa Mesa. 

Chabuya
人生第一次吃到叫我惊艳的拉面,就是在Chabuya。那时候还浑然分不清拉面、乌冬、荞麦面的区别,并不能理解为什么一碗面要搞得这么贵。Chabuya天花板很高,如果坐在counter上可以好整以暇地看做面的过程。年轻的日本厨子个子和脸型都瘦长,帅得很,总带微笑,可是不爱说话,后来还留起了小胡子。Chabuya人始终不太多,和对面的Asahi Ramen形成鲜明对比。可是在我看来Asahi的拉面是不入流的。

很久不去Chabuya了,只好凭回忆写。回想起来,Chabuya有点儿改良的意思。这家的汤底除了传统猪骨汤之外,还有较为清口的鸡汤。特色则是煎得焦黄的葱蒜,导致汤有细微苦味。面条筋斗。可惜后来配的叉烧肉的质量每况愈下,我去的次数也就少了。Chabuya夏天的冷面很是爽口,后来又开发了红烧牛肉面,牛肉太瘦,份量却足。还有一样配菜,叉烧肉和简单的spring greens夹在馒头里,算是亚洲式三明治吧。

Santouka

所谓食髓知味,吃过Chabuya之后看到别人说某个面馆好,就会忍不住要去试试看。好友阿三发现Santouka之后兴奋地推荐给我。复杂的菜单看得我眼花缭乱。点过各种不同的套餐,始终隔靴搔痒,并没有那种好吃得让我想叹气的感觉——直到我误打误撞点到了Special Pork。这个猪头叉烧真是Santouka百吃不厌的金字招牌。猪头肉很肥,却又是肥瘦相间。这个叉烧把肥油都走得差不多了,如假包换的入口即化。

Santouka的面条一流,汤偏咸,要嘱咐他们少放盐,才可以好好享受。夏天有冷面(也配猪头肉),冬天有Spicy Kimchee拉面,其实不算辣,吃个意思而已。他们家的招牌拿毛笔字写着“山头火,”可许多人都读成“火头山。”不论是山头火还是火头山,都透着无厘头。

Kohryu

和朋友约在这家吃饭,之前并没听说过。看到日本拉面加中国菜的牌子,心里还有点儿打鼓。蔬菜很多,汤底并没有做得很好。面条偏硬,很弹牙,是我喜欢的类型。亮点是卤蛋,特别入味,火候讲究:溏心蛋吃起来真是享受。

Shin-Sen-Gumi Hakata

从圣地亚哥回洛杉矶,开到一半,饥肠辘辘,遂在Yelp上找到这间有点儿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面馆。它位于一个小Street Mall里头,放着很大声的黑帮范儿音乐。很破,可是下午三点半都还有好几桌客人。我坐吧台,小弟二话不说先送上来酒单。过了一会儿有个眼神发直的小弟来换班,背着双肩包,站在门口先鞠躬,进来又对着厨子鞠躬。厨子也回礼,大家拿硬邦邦的日文吆喝来吆喝去好像在发表入帮会宣言。我怀疑他们都是全天候喝高或者嗑药的主儿。

面端上来,应该说不功不过。面够筋斗,汤够香,其实一切都起码有八分的水准,但回忆起来竟不记得有什么特别之处——除了面碗上莫名其妙的新撰组三个字,这是黑社会还是新干线?填饱肚子的首选,却非挑剔者的乐园。

大黑家

对于这一家始终有小小的抵触心理,第一去吃的人太多,第二他们还四处开分店。许多馆子都走着同样的悲剧路线:有了口碑之后野心勃勃地扩张,结果质量无法保证之外,资金链也紧张,要么涨价,要么在份量上偷工减料,叫老主顾失望。言归正传,我没赶上大黑家如日中天的时候,如今等个位要四十分钟以上,还据说口味已经大不如前。可是写拉面不加上这一家又怎么行呢。

事实证明大黑家很是不俗。吃了这么多家拉面,就属大黑家的叉烧五花肉又香又入味。面条据说不是在店里做得,火候很对,面香略逊。汤,我犯了大错,照我之前的习惯请师傅别加那么多盐。Chabuya的做法应该就是在这碗汤里少放盐。大黑家估计汤底本来就味浓,不再另外加料。喝一口我就知道他们在汤里兑了水,当然大打折扣。

误打误撞地多点了份叉烧肉,不料比起汤里配的叉烧别有乾坤:居然是煎到走油的五花叉烧,真是人间美味,吃起来欲罢不能 。小东京一带如今整治得干净悦目,吃完面条满头瀑布汗,在傍晚的微风里四处晃悠,也算享受。

Tuesday, July 26, 2011

城市里的船坞

叫了super shuttle去机场,司机浓重的东欧口音,看到我手上的咖啡,明显极端不安,再三叮嘱千万不要洒掉,说清理起来贵得要命。我一路都老实用纸巾紧紧捂住杯口不敢怠慢。Shuttle在三藩的单行道迷宫间穿梭,接上一对走路说话都颤颤微微,来自芝加哥的老夫妇。到UCSF附近,满目荒凉。大片废置的空地散布着建筑垃圾,远远对峙UCSF亮晶晶的现代建筑。我以为shuttle会开去学校附近的什么旅馆接人,没想到司机右转下了大路,沿着一道小河湾笔直往没有路的地方开,最后停在一道乱七八糟的铁篱笆跟前。司机嘟哝着一再检查地址。后座上看起来有一百多岁的老先生这时候开了口:“司机,前头有人在招手呢。”我们顺着他的手势看去,五六十米外竟真有一对人拎着行李在挥手。于是一车惊叹老头儿火眼金睛。

司机罔顾铁篱笆和不许通行的标识,大剌剌把车开过去。这一对人儿五十岁上下,男的是个矮胖版的肖恩康纳利,耳朵上夸张的铁饰。女的皮肤晒得黑黑的,平头,一身衣服休闲得很,细看可就很讲究。这两个人上了车,每个人都想知道他们怎么住在这个地方。车里热闹起来。原来这道狭窄的小河湾上坐落着七八间两层楼的船屋。女人开始讲Mission Bay的历史,说这道河湾原本是个运河…… 我忽然觉得这像一部电影的开头。

Saturday, July 23, 2011

坏消息和更坏的消息

是我的错觉,还是最近的Breaking News确实有点儿太多?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情不是查信,而是急切打开新闻网站看又出了什么妖蛾子。那些搁在往年肯定要成为持续关注点的事件如今一一在新的drama跟前黯然失色。中东和北非的政局变动是柏林墙级别的大事,然而对诡谲局势的关注突而让位给了IMF总裁的强奸案。默多克上周接受质询,几乎让希腊和意大利都失了焦。日本核危机应该还没有结束,但哪儿还找得到对核污染的半点儿报道。这个周六,坏消息似乎有点儿登峰造极的意思。挪威奥斯陆血腥屠杀、高铁脱轨、Amy Winehouse死讯接踵而至。一时间失去了分辨哪个消息更糟的能力。
 
正在看的Joan Didion的书碰巧是在记录她丧夫之痛的心路,这对于提振自己的士气当然毫无帮助。可是又不想事事借助shopping therapy。索性下厨做了一大盘新鲜的蔬菜通心粉吃掉,才多少找回了宝贵的inner peace。

Sunday, July 17, 2011

The Carmageddon

五十年来405高速第一次关了。洛杉矶如临大敌。要关闭的这一路段大概十迈,穿山而过,要想不走405而从San Fernando Valley到西洛杉矶只有三个选择:从Calabasas穿Santa Monica Mountains到临海公路,走Sepulveda弯弯绕进Bel Air山区,或者干脆绕远到110或者5号。这三个选择看着就叫人头疼。几个月前开始,各大高速都放上了告示牌,一再警告大家405要关闭53个小时。媒体没完没了地讨论这事儿,管本事件叫做Carmageddon,还请所谓交通堵塞专家坐堂,准备随时提供堵车资讯及改道建议。单位居然周五放了半天假。Jet Blue当天出售$4一张从Burbank到Long Beach的机票。还可以打空的:直升飞机单程$150。整个感觉像在备战。西洛杉矶人民分为两拨,一拨如我,屯起粮食准备在家宅一个周末,一拨早早逃离度假兼避难去袅。

周五下班,以为会遭遇堵塞,结果一路畅通无阻。我不敢相信,七点多赶在公路关闭之前跑了一趟Sherman Oaks,这么多年从没在这个点、这个路段跑到过80迈以上,感觉像骑着一只鹿在野外撒欢。晚上九点,要被摧毁的Mulholland bridge被两侧强光灯照得雪亮。直升飞机在头上盘旋,间或居然夹杂狗叫。

周六出门,每个拐角都能碰到警车。走Wilshire去韩城,洛杉矶忽然空了,车和行人都那么少,叫我心里发怵。记者四处寻找交通堵塞, 结果是完全没有。本周末公交系统提供免费车票,结果客流量比平时还少。没有了405,人们的选择居然是干脆哪儿也不去了。

施工单位若在53小时内无法完成施工,每十分钟赔偿六千美金。他们卯足了劲,据说可以提前12小时完工。Carmageddon并无drama,每天在405继续上演的交通堵塞才真像一场旷日持久的大灾难。

Sunday, July 3, 2011

圣地亚哥

离圣地亚哥不算远,不堵车的时候开车两小时而已。但住得这么近有个缺点:每次去总是赶着当天来回,惦记着停个La Jolla, SCP什么的。要问我圣地亚哥有什么,只记得海洋公园、野生动物公园、Old Town破败的西班牙老房子、南边的墨西哥边界。其他一切都很模糊,去之前总也没太多的期待。菜花婚礼时候跑去市中心吃便宜好味的龙虾burrito,才对于这个城市的夜景有了一点儿感受。

这次参加的年会,总选七月四日之前的这个周末在西海岸的大城市举办。今年选在圣地亚哥,Marriott Marquis,有极好的view,海景房望下去正对Coronado——温莎公爵认识红颜祸水的所在地。长周末的下午,酒店游泳池人满为患,孩子尖叫不绝于耳,拉丁音乐时不时飘过来,穿着清凉的男女眼睛糖果们懒洋洋地晒太阳喝鸡尾酒。隔着一面落地玻璃,来自联储、房利美和南加大的nerd们热火朝天地在讨论如何建立模型衡量loan modification program的功效。一个假设连着一个假设,纸上谈兵,我的注意力早被外头眩目的阳光全数攫走。一直想:离假期仅一扇玻璃窗之隔,并痛恨自己为什么不记得把游泳衣带来。


这个session完了之后终于下定决心溜走。Gaslamp Quarter历史还挺久,但如今建筑全都翻新,看不到什么老城的影子。比较让人苦恼的是这么大的太阳,街上也没有什么树。下午行人车辆都稀少,和酒店里歌舞升平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但我前一天晚上晚饭是在附近吃的,所以知道等太阳下山,这里也会热闹起来,因为全是餐馆酒吧。


(要说圣地亚哥是建设得很有商业头脑的地方,CBD紧挨机场和港口。相比之下,LAX的选址和交通方式说不出什么逻辑,简直就是无厘头。)


Yelp把我指到一处法国小馆子吃brunch。这时候已经下午三点多,本想吃点儿清淡的,可是饥肠辘辘,就叫了steak frites。这个菜跟一个清爽的色拉一起来的,薯条居然爽口松脆,下头还垫着许多煎酥的葱丝。牛排偏生,但做得很完美,我不客气把一盘都干掉了。配了Lavendar Lemonade,颜色太可爱,相机怎么都不能捕捉那种娇嫩的桃色。Lavendar被我取下放在桌子上,里头慢悠悠爬出一条小虫。我这叫一个后怕。



天气热起来,有时候会有时间停滞的错觉。 小店有可以旋转的窗户,隔着玻璃什么拍起来都比现实要美好上三分。喝着柠檬汁我迅速地放松了下来。




顺便去了Horton Plaza,这个Westfield购物中心建筑像是巨大的积木搭成的,走了一圈,满眼不一样的彩色墙壁,叫人眼花缭乱。就逛街而言没什么意思。我被一个年轻的老墨帅哥拉住,一定要给我一个moisturer sample,并说这个是peeling的,不由分说就往我胳膊上抹了又搓,眼看许多死皮浮现,老墨帅哥非常得意。我恶狠狠地看着他:之前胳膊上抹得防晒霜被这么一折腾肯定一点儿也不剩下了,这傻小子真是坑爹啊。



晚饭是会议组织的,选在旅游者陷阱Seaport Village,还好下午那顿吃的不错。馆子有极好的view,可是人太多只能坐在室内,看着外头海面上渐渐日落,心里痒痒的。好不容易组织者示意结帐,账单拿来竟是自付,我吐血倒地不起。回头看co-author脸也臭到极点。和co-author在海边走了个来回,夜色下可以看到Midway上放着不知道什么电影。Marina Park有露天爱国音乐会,不必走近凑热闹,隔得老远也能看到大屏幕。爱国歌曲终了,竟然放起焰火来,这还不是国庆的正日子呢,我意外地凑了这个热闹,兴奋不已。

回到Marriott,夜色下头游泳池里灯光很美,像一整块冰。白天就在喝酒的CGU帅哥带着他娇嫩的女友,还在继续喝酒。可惜我的旅馆还在十几迈之外。要说我对圣地亚哥真是不够意思,从未花时间好好在此度个短假。可是每次去都盘算着下一次要再去,希望不是太久以后。


Thursday, June 23, 2011

Santa Monica Seafood

其实也不算太贵。好在货色多,也新鲜。近来意识到就连整条的淡水鱼选择都很多。放在冷柜里的鲜鱼,选好后墨西哥大叔现给收拾,活儿做得很利落,鱼鳞除得特别干净。相比之下,在日本店买到的鱼,每条都起码要花上十分钟把鳞重新刮过。

平时说起海鲜,心心念念的就是Grouper和Razor clam,都是真需要碰运气才买得到的货色。所以只好锲而不舍地时不时扫荡一下海鲜市场。

Tuesday, June 21, 2011

LA腐败手记:Lucques

Lucques不是家新馆子,可是近年来它的声望越来越高。这间加州/法国/地中海融合风格的馆子位于Melrose上。它安静而不张扬,一反许多比佛利山餐厅的喧闹和hype。我曾经路过它若干次而几乎没留心到它的存在。洛杉矶的老饕们对Lucques推崇备至。这儿得说说所谓加州菜的定义。万能的威基百科这样说:

California cuisine is a style of cuisine marked by an interest in "fusion" – integrating disparate cooking styles and ingredients – and in the use of freshly prepared local ingredients. The food is typically prepared with strong attention to presentation. The term California cuisine arose as a result of culinary movements in the last decades and should not be confused with the traditional foods of California.

简单来说,加州菜特别强调用料,并且混着许多时髦的概念比如农贸市场,有机菜,健康食品之类。Lucques的老板兼主厨有正儿八百的扎实法国菜底子。她是我喜欢的那一类风格:用料并非一味追求花哨,而是着重烘托食材本身的滋味。吐血推荐ricotta饺子、猪扒、各类鲜鱼、烤鹌鹑。牛排反而比较一般了。

多说两句这个厨子。Suzanne Goin这样成功的女主厨真不多见。第一次去Lucques,同去的朋友对于烤鹌鹑惊为天人,侍者转述给Suzanne,她听了很高兴,跑出来和我们握手。那时候我不知道她有这么耀眼的简历:Brown University毕业,在法国工作过几年后回到洛杉矶,先在老牌的Campanile 做到executive chef,然后开了自己的餐馆Lucques。她其它几处餐馆:A.O.C, The Hungry Cat, Tavern,全都在如今Chowhound票选的最佳餐馆名单榜上有名。James Beard Foundation Award等同于餐饮界的奥斯卡,Suzanne被提名过6次。她是2006年Best Chefs in America之一。上月奥巴马莅临西洛杉矶募款,晚饭也选在Tavern。

Lucques据说出没的名人超多,不过我反正认不出来,只得低头投入地吃。还记得邻座是个无聊的犹太老头带着一个兴奋莫名的过气小明星。小明星说个不停还温柔地握着老头的手。老头客气地给她心不在焉的微笑。可以就着美食低调地偷窥邻桌,不亦乐乎。

Sunday, June 12, 2011

进化论

看了一下时间,七点多,遂决定顺路去小东京的Mitsuwa买菜。曾经每周到这个plaza,楼上的KTV打工的是个中国女孩子,也有很新的中文歌。和D一唱四个小时,再去叙香园点四个菜晚饭,最后Tea Station混到午夜回家。时过境迁,D先离开结婚生孩子,叙香园不久也倒掉。隔了两年KTV曲目都变成全日文,便宜的happy hour也不再有。

再隔了三年的今天,凭着记忆很顺利地就找回了这个plaza。停车没变化。可是抬头就看到一间日本瓷器店挂着关门甩卖的牌子。进超市,比我印象中大,亮。价签上都多标了韩文。东西怎么比Culver City的那间Mitsuwa多这么多?葱10c一把,青菜19c一磅??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看看青菜的质量,忽然觉悟:这哪儿是Mitsuwa啊,已经被韩国超市取而代之了。结帐出门,门口的拉面店已经变为韩国面店。

Saturday, June 4, 2011

小炒~

最近USDA搞了个饮食导引,大方向终于从吃多少卡路里改回吃什么食物,我心甚慰。比较一下自己的饮食结构,蔬果还需要更多~



晚上做了小炒两个,一不留神就吃多了,比炖菜厉害。上头是烧茄子,下头是木耳山药炒肉片。第一次做日本茄子,比中国茄子口感肥很多。要不是自己做的,会以为放了好多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