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19, 2009

收藏可以是普通人的玩意儿

在公寓两个街区之外的波斯馆子取外卖的时候忽然有人在身后叫我的名字。回头发现是老板的助理凯伦,她说附近的Nu Art影院有个不错的片子,特意来看。次日我问她电影如何,凯伦眼睛放光,再三说我没去看太可惜了。

凯 伦以艺术硕士和在盖蒂中心工作多年的资历,会放弃养尊处优的退休生活来给脾气阴晴不定的老板做助理,实在叫我匪夷所思。她一旦说到艺术就自动打开话匣子, 对于现代艺术、抽象艺术尤为钟爱。对于我这样的外行来说,听到二十分钟以上只能油然而生敬畏之情。她推荐的这部电影Herb & Dorothy是部纪录片,讲述一对纽约老夫妇,以邮局和图书馆工作的微薄工资,一辈子收藏现代派美术作品。说实在的,我听了之后就觉得这片子大概没什么 看头。但我对于凯伦是有三分畏惧的。这位老太太既然是学艺术的,又被老公宠了半辈子,是以一扬头发号施令的时候有不由分说的皇太后派头。为免遭到她的盘 问,我在某周日起个大早赶11点钟的电影去也。

没想到一个纪录片,Laemmale里头也能坐满了人。更没有想到我很enjoy这个片 子。这对夫妇脾气看来是有点儿怪的,一辈子没有孩子却养了许多猫和鱼。一间公寓里头满满当当放满了现代艺术品。国家博物馆把这些艺术品往外头拉了去捐赠的 时候,整整用了五辆搬家用的巨型卡车。简直像魔术师的帽子里头拉出了一整个动物园。

他们最开始想做艺术家,尤其是Herb。 Dorothy有硕士学位,在图书馆工作。不戴眼镜时候绝对是个美人,戴上眼镜就与千万个小学老师范儿的女性书呆子毫无二异。两口子后来有机会买了些其他 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比较一下,发现自己的天分远不如人,遂退居二线做起了收藏的工作。每周末两人就在半红不黑的年轻艺术家出没的地段逡巡,以期发现值得收 藏又不太贵的作品。他们绝不是有钱人,有时候买个作品还要向画家提出分期付款,每个月五十一百地还钱。画家们开始也许觉得钓上了大鱼可以付房租,待到发现 Vogels两口子比起自己境遇好不了多少,并不失望,反而和他们建立起了长时间的友谊。不是收藏家vs.艺术家式既斗争又勾结的关系:他们把老夫妇当作 了自己人。何况老夫妇知道的圈内八卦,比他们任何一个人都要全。

在我们上本书的初稿里,有这样一段后来被删掉的评论:Ours is a culture that pursues instant gratification... 我想说的是:对于美国大众来说,习惯上就是要什么就得马上拥有什么。房子也好车也好衣服鞋帽也好。非常实际,非常注重当下的消费,非常注重“拥有。” 你可以说这种文化是内生的,也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反过来引导了民众的思维和消费方式。美国人有足够的聪明智慧,能通过资本市场把未来的收入转变为现在 的消费。因此整个社会的主题就是买。买了东西再买柜子放东西。买了柜子再买房子。循环往转,生生不息。

Vogels两口子倒不买衣服,也 不下馆子。他们住租来的公寓,开一部破车子。直到最近Dorothy才买了一部苹果电脑,以前他们都用机顶盒上网。日常消费都被削减到最低标准,可是他们 的收藏几乎和购物狂买包没有两样。我猜你也可以说一个女人买包也是收藏,买鞋子也是收藏,一个男人买电动游戏和模型也是收藏。或许本无高下,大家都是为了 自己的兴趣大肆血拼,业余爱好而已。这么一想,艺术收藏完全没有什么光环,可以是普罗大众的玩意儿。当然有人会说这与收藏家的眼光息息相关。不过现代艺术 哪里分得出高下?一切都可以用个人风格解释。艺术鉴赏家/收藏家的门槛从未这么低过。现如今正是democratization of art的黄金时代。

无论如何,购物狂式的收藏家夫妇的宝贝如今捐赠给了国家美术馆,那是一个普通人可以影响后代以及文化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很random,然而蝴蝶努力扇动的翅膀终将有所成就,看来是要高过许多同一时代名盛一时的大人物。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