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谁会得奖其实有迹可循:只要帅哥美女放下身段自愿毁容出演所谓有挑战性的角色,影评人定会一迭声叫好连连。大家都是同行,对于各种探索都抱有过度尊重态度,什么杀人变态狂角色,演绎到六七分也会被慷慨盛赞到十二分。The Artist是个inside job。照说整旧如旧,以21世纪的技术把二三十年代拍个栩栩如生,并非什么了不起的成就。殊不知这电影说的是影星自己从如日中天到穷困潦倒再到咸鱼翻身的故事,看在圈内人眼里可不是字字血泪、感慨万千么。再加上被媚俗二字骂怕了的好莱坞,放眼看去,谁有胆子对黑白默片说个“不”字?金球奖上The Artist已经风头出尽,奥斯卡奖估计也是囊中之物了。
我是带着偏见去看这部片子的。偏见来自于单位里一票半吊子艺术家蓝袜范儿女士们的盛赞和毫无保留的推荐。她们越是成天催着我去看,我越逆反地不想去看。无奈被秘书说到耳朵长了老茧,今天遂去附近影院赶了最早最便宜的一场,自动售票机上还不慎买错了座位——土人我看反了舞台方向,结果发现自己的座位在大银幕最下头,愣了半天神,到后头找了个空位子心虚气短地坐下了。早上十点多,影院居然基本是满的。Preview过去,灯黑下来,忽然就跟着影片进入沉寂,一时连旁边人嚼爆米花的声音都跟爆轮胎似的刺耳。因为没有声音打扰,全副注意力都在表情动作上,渐渐发觉黑白默片真的有种惊人的优雅。
艺术工作者是著名的ego膨胀的一群人。艺人红极一时固然是成功表率,待到过了气拍出不叫座的片子,居然也能拽起来,认为自己从star变成了artist。取悦大众不成,遂自我标榜为特立独行的小众。待到幸运地由黑翻红,又是乐融融一片歌舞升平,早把当年自己辛苦当artist的那点儿傲气忘在脑后。这部片子的故事大致如此。可以想见,影评人坐在台下那是一定要掬一把惺惺相惜之泪。演员摄影没什么话说,是第一流的。
大萧条的故事放在如今,出人意料地应景。看到男主角潦倒酗酒时候的那段,我一直在想,一将功成万骨枯,不知道演员工会当初是个什么状况、现在又是个什么状况。
走出影院的时候是有点儿恍神,故事真不算吸引,可竟会因为拍得美仑美奂,就叫人心倾,无比留恋羡慕那个黑白无声的金粉世界。这是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一部默片,看了无数次电影后,我第一次真心领略Glamour这个字的含义。
4 comments:
唉我还挺想看这部的,早知道找你看了。就想看看到底有多了不起,是不是live up to the hype。
To Bear: 就还好吧,我不喜欢那个故事,不过黑白电影很有魅力
那天跟roommate讲起来这几个电影,三个人都很mean的讨论了一下,我们都觉得只是个噱头而已。但是还是同意大家都想去看。
To Bear: 冲着里头vintage的打扮也值得一看……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