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8, 2004

香港游记之上环的老东西

到香港的第一晚,从本小册子上看到这条步行线路,于是按图索骥。自上环地铁站出来,沿着德辅道中、永乐街、文咸西街一路逛下去。

这一带游客很少,香港本地人来买东西的似乎更少。香港至今还有地道的有轨电车,电车上花花绿绿的广告,配着积木小房子似的西港城,是拍五六十年代电影的好背景。 狭窄的小街夹在错落的居民楼之间,抬头只能看到一小条天空。两边水泥建筑墙壁都剥落,斑斑驳驳的水渍。各种贸易公司和“某某行”的招牌高高挑在半空,密密麻麻摩肩擦踵,哪块都看不全。街上人少,安静得不像是香港,为这几条老街平添了些萧条的意味。路边尽是卖药材海鲜的小店。店铺门口麻袋箩筐装着各种我认识和不认识的干货:鱼翅海参响螺片。药房里伙计还拿着老式的秤在给人抓药。腥咸的海鲜味和微苦的中药味散进空气里,像是在给这幅静态的图画题款落印。

一路走到荷里活道和摩罗上街一带,是古董店的聚集地。这是我向往了很久的地方。每每看到一些文章,提起在这附近淘到旧东西。要说收藏古董,香港本没有特殊的优势。无奈四五十年间辗转到香港的文人学者实在不少,个个都一肚子的学问和故事。背井离乡之际,收藏都成了身外之物。那段战乱颠沛的时光里,散在香港的古玩字画真不在少。几十年后,当初那些有文化有家底的收藏家去世的去世,移民的移民,毕生收藏的心爱之物流到坊间,其中多有精品。一旦赶上,与在潘家园小摊上沙里淘金真有云泥之别。只是老东西流出来,意味着原先的收藏家已经不在,难免让人生出些物是人非的感慨。

荷里活道两边的古玩店,门面整洁,招牌光鲜。探头进去,店主人低头一径忙自己的事儿,对闲杂人等视而不见。小小店面,古董摆得密密麻麻。佛头,兵马俑,青花瓷瓶,玉器,大小铜钱,应有尽有。摆在光可鉴人的玻璃柜子里,真货也像摆设了。价格高,值得淘的东西不多。倒是二三十块钱就买得到的复制古玩,有些样式设计别致可喜。

我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转下去。一家店面格外小的,橱窗里一大把美轮美奂的簪子吸引了我的视线。看看名字,叫做趣雅阁,名字眼熟,好像小有名气。进到店里,灯光极昏黄,架子上的古董并不见出色,几只摆在桌上的簪子也是很平常的货色。出去再细细看橱窗里那十几支簪子,不得了,真漂亮,尤其是两支碧玉做簪头的银簪,密密的雕花妙不可言,秀丽间带着三分古朴的拙气。老板娘跟出来,长得像港剧里任何一个女警察的妈妈。“大概都一千多,只这支上面没什么装饰的,不到一千可以给你,”她指着一支最短的银簪,笑眯眯地说着不错的普通话,“都是老东西啦~~我便宜点给你啦~~”这一“啦”,又是十足的香港生意人口气了。

摩罗上街多是小摊,东西杂得多,要找碑刻拓片一类,该还回去荷里活道上,进那些小店耐心地挑选,再耐心地还价。许多毛泽东像章,语录,杨子荣雕像和旧上海的小明星海报并放在一起卖,花花绿绿好不热闹。清晨人极少,小摊主人似乎也懒得招徕生意,一路慢慢逛下去,居然鸟语盈耳,十分惬意。 香港朋友又迷惑又好笑地问我:“上环?现在上环还有人去么?”呵我笑了,当然有,只要那些玉器书画古簪还在,只要那些关于古玩的逸闻佳话还有人知道。收藏家一代代逝去,新的探奇者慕名接踵而来。文化一层层沉淀成新的传奇。香港怎么可以少了上环的老东西?

No comments: